中文EN
青年影人对话沙龙:镜头前后,青年影人这样说创作与成长
  春日的北京,充满了电影艺术的氛围。
  在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期间,一场围绕电影从创作到表演展开的青年影人对话沙龙于4月22日下午在青创Young力场举办。导演甘剑宇、编剧张珂、演员张宥浩三位嘉宾,与在场的青年影人面对面交流,从剧本构思到角色塑造,从创作挑战到技术革新,分享各自的实战经验与心得体会。
  这是一场聚焦当下电影创作者现实处境的沙龙,也是一次关于表达、协作与成长的真诚对话。
  AI:辅助工具,还是行业威胁?
  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当下,三位嘉宾对AI在电影创作中的角色展开了深度探讨。甘剑宇导演表示相对乐观,他将AI视作提升效率的工具,但是也提到,“AI无法替代人性的深度。”三位嘉宾共同的共识是:AI可以在技术层面协助创作,但永远无法取代人类在电影中注入的真实与温度。
  
  甘剑宇导演
  编剧张珂则表示AI压缩了新人编剧的成长空间,在AI的帮助下,大编剧不再需要新人编剧当助手,“年轻人想入行会变得更困难了。”
  
  编剧张珂
  入行十多年,他们都等过
  对于刚踏入行业的青年影人而言,起步往往意味着“无人知晓”的长期等待。张珂坦言,做电影是非常需要运气的,他也经历了漫长的等待,“但是当你被看见之后,会有越来越多的机会。”他形容编剧工作像是“在黑暗中施工”,要耐得住寂寞。
  
  青创Young力场青春代言人、青年演员张宥浩
  而张宥浩也以自己的经历印证了“等待”的必要性:“我是入行第十年,才终于等到一个好机会。”他强调,演员必须保持热情,在没有演戏机会的时候,依然要随时做好准备。
  被看见,是电影最基本的价值
  商业还是艺术?在甘剑宇导演看来,这从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。他说:“不被观看,才是电影最糟糕的状态。”无论是类型片还是作者电影,都面临着不被看见的困境,冲突的本质不在于影片的类型,而在能否触达观众。
  张宥浩则坦率地说,对年轻人来说,“艺术性和商业性”不必成为纠结的议题。在他眼中,青年创作者首要的是敢想、敢做,当有更大的投资、需要为更多人负责时,再考虑平衡的问题。
  
  活动现场嘉宾合影
  从创作到表演,他们用一场真诚的对话描摹电影的边界,也在彼此的目光中照见了前行的方向。青年影人不仅仅是电影未来的接棒者,他们正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建构,让未来一步步生长于当下的思考与实践中。
  这个春天,他们用语言搭起桥梁,用经验换来共鸣。在北影节,每一个关于电影的念头都有被倾听的可能,每一个热爱创作的灵魂都不再孤单。电影的未来,正在这些青年的脚步声中悄然铺展。
附件下载